星期五, 四月 20, 2007

AutoRoll on blog

今天下午在洪波的blog上看见一个新鲜的玩意儿,显示在他页面上的是blogroll。上面列出的是一些blog的地址。

看到这个我很自然地想到了donews的inout,曾经有段时间大陆的很多blog上都显示了inout,这是一个blog联合的很好的方式,省去了以往很麻烦的相互“交换链接”的过程,这样做目的无非就是想增加blog的访问量,blog和门户有很大的不一样,绝大部分的blog都隐藏互联网世界的各个狭小的角落里,大部分时间根本就不为人所知,更别谈什么P/V这些东西了。当然,像sina那样的打着web3.0的旗号用web1.0的方式做着web2.0的事情的除外。通过donews的inout,blog之间很容易就建立起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。但是,有些问题就来了,和我建立联系的blog并不一定在blog的性质上有多少关联。有些人也就在这上面做起的免费的广告,这本身无可厚非因为这是相互的事情。但是用户在访问blog的时候,多少还是会有一些别扭的,所以,inout也就慢慢地不那么火热了。

当然,blog之间相互联系的widget还是很多的。比如mybloglog,不过它和inout还是完全不一样的,mybloglog是bloggers在mybloglog网站上建立了关系,通过bloggers的相互访问blog得到体现。最直接的就是,我对谁访问了我的blog一目了然,并且可以通过mybloglog和其他bloggers之间建立contact或者friend等关系。所谓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”,在这里能够聚在一起的bloggers或者相互访问blog的人大都有比较相近的喜好,习惯(在互联网上)等。不过这些都是在bloggers主动建立关联的前提下发生的,有没有自动的?AutoRoll

还是看它自己怎么说吧:AutoRoll is a blog widget that displays links to blogs that your readers should like. Based on each unique reader's affinity for each specific blog, the Criteo Recommendation Engine will compute on a real-time basis the relative affinity of all blogs, and it automatically displays the Top 10 unique links on each blog.

通过AutoRoll可以了解blog的读者的状况,我不知道它的Criteo Recommendation Engine是如何工作的,不过就有如它说的那样通过blog之间的相互访问浏览操作建立起一种关系,这种关系我认为将会是更加的“物以类聚”。这个和《长尾理论》中时常提到的Amazon的例子很相似,比如买这本书的人还喜欢....,查看这个商品的人还查看了....。web2.0就应该是这样,让用户的观念的表达,使用行为习惯更加随意和个性化,在通过分析得出用户的趋势,也许,这就是互联网发展的趋势?

0 评论: